意昂体育
game show 关于意昂体育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关于意昂体育 > 老林家的历史故事(二)读书改变人生
老林家的历史故事(二)读书改变人生

2024-08-24 20:59    点击次数:169


            读书改变了人生人们常说“知识改变命运,读书改变人生。”

知识是无价的财富,它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,让我们拥有更美好的人生。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,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拓展视野、增长智慧、提高修养。

      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     ㈠ 受磨难的母亲

时间到了1945年。在老家林庄,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,艰苦磨炼,母亲已经成为了农活家务的干手,除了犁、耙不敢去摸,什么镰割䦆头砍,扬场杈挑罗打面,纺纱织布做针线,这些活技,不说精通,但已难不住她了。整个人动起来,活脱脱一个干练的农村当家婆。原先的那位江南殷实人家的闺秀已经看不到了。真是“天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”。只要有心志,有气势,刻苦去学去干,就一定能成功。

农闲时,就纺线织布,或给别人家缝衣做裳,赚几个零钱以补家用。

这样还不令人满意,于是母亲又独自干起了赚差价生意。从老家小集市上买三十来斤棉花绒,肩扛着步行40多里到马收集出售。因以前父亲在那里开坊子,攒下了人缘,所以母亲的棉绒到了那里,就被帮助卖掉了,赚点差价钱,饭也不吃,当天还能回返到家。就这样反反复复,来来回回,一个星期大约跑两趟。

那一天,棉绒卖完后,母亲走在返回的路上,嘴里还哼着歌。当到了黄河故道南大堤下时,两个男人手持土枪。看到她走过来,大喊: “干什么的!”母亲慌忙回答:“ 回河北我家。”一回话满口江南音,那俩人以为是某家官太太或某富户的家人。于是,不容分说,抢夺过她手里的包袱就扬长而去。

母亲当场就被吓呆了,等反应过来,那俩人已走得无影无踪。母亲那个哭啊,喊啊,骂啊,一路小跑到了家。不吃不喝,大哭一场。辛辛苦苦,劳累一天,卖了点钱,现在竟连老本都被全部抢走啦,心里能不难过吗?

难过以后,慢慢想通了,这样干不行。要想翻身,就必须培养儿子读书成材做大官。于是母亲便开始在我耳边念叨计么:

天子重英豪,文章教尔曹。

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。

满口江南音,把“惟有读书高”念成了“惟有读须高”。

天天反复念叨。后来再有就是:

少小须勤学,文章可立身。

满朝朱紫贵,尽是读书人。

(朱紫:指达官显贵,诗文中常以朱紫色代指高官。)后来我才知道,母亲背的这些原来是《神童诗》中的句子。

还教我学: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┉还有什么: 人之初,性本善┉。

别看母亲没上过学堂,可她认字却不少,不少书中的字她几乎能认完。因为她家父亲也就是我外祖父,在当地是有名的学究,开着私塾,教授儿童。所谓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” ,她就这样在那个家庭环境的熏陶下,学了不少字,读了一些书,懂得了不少道理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㈡ 上学堂 苦读书

1946年夏的一天,西马庄小学的一位老师,突然来到我家,问我愿意上学不。母亲回答他说,想上,可交不起钱啊。那位老师说,你们家困难,我可以不收你的钱。就这样,我便成了西马庄小学的一名学生。

因为我家贫,生活无助,有这么个上学读书机会,我必须认真求学,刻苦读书。在学校,任凭其他学生打闹闲聊,吃零睡觉,我从不参与,更不羡慕。上课聚精会神听讲,自习认真抓紧作业。放学回到家,便把一天的知识全部温习一遍,再预习明天的内容。

学习成绩很快成了学校的尖子,几乎每次考试张榜,前面的几名中都有我。

1950年春节后,我考入了高韦庄高级小学。那时的小学分为初级小学、高级小学两级段,高小学制2年。

到了高韦庄小学,新的困难又来啦。学校离家有十里远,我不能再走回家吃住了,这就要住校。睡么,还可以凑合,但一日三顿的吃饭,拿钱搭伙,我家没有这个能力。只好每一星期两趟回家拿馍。比如,星期日下午拿够吃三天的馍去学校,到星期三下午放学回家,母亲连夜做馍,第二天一大早拿了赶回学校。到吃饭时,把馍掰碎,放茶缸里,用学校茶炉开水冲泡,就着自带的咸菜,这顿饭就算完成啦。

到了热天,馍吃到第三天时,就开始长毛出馊味,必须用水多泡一遍。看着别的学生吃大伙,我为避👀眼馋,就自己到一边去吃。唉!那个心里的滋味,真是难说。

吃的咸菜是母亲把萝卜条晒半干,撒点芝麻盐,用玻璃瓶装好带到学校。有一天我在教室外边广场睡觉,便把咸菜瓶放在上衣兜兜里盖在身上。半夜时醒来,发现衣服没有了,竞被狗叼走了,在很远的厕所旁找到的。我真是又气又好笑。

生活艰苦,心情难受,但却孕生了我坚强自信的意志。在心中暗暗立誓,一定学有成就,出人头地,等我考上大学,看您哪个来比!

学习成绩不断上升,节节爬高。有一次考试数学(那时叫算术)全场我第一个交卷。监考的正好是我的任课教师。他拿着我的试卷当场批阅,然后大声说道: “林保罗算术又考100分哈!”这也太那个了吧?

“不当家不知柴米贵,不读书哪懂欠缺多。”从那以后,我没有感到满足,反而觉得要学的知识太多了,我知道的太少了。于是我便主动找老师问问题,要知道老师是喜欢好学的学生的。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我学到了不少超课本的知识。

期末考试张榜后,我成了全校的知名人物: 林保罗赫然列在全榜第一名。老师夸赞,校长发奖。我被全校指点议论。

      ㈢ 多彩的初中生活

人常说: 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。转眼就到了1951年的7月份。几个年龄较大些的学生就鼓动我去虞城县笫一初中报考。我说,恐怕不行吧,我还差半年不能毕业。他们说,怕啥,考罢再说。就这样,步行十二里报考了虞城一中。谁知老天随人愿,我考了全榜第12名。

高兴归高兴,但总感觉不踏实。万一老师不让上咋办。于是有一天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学校,想看看老师的意见。老师问我: “你去考了?”我小声回答: “考啦,第12名。”老师竟高兴地说: “好啊,考上了,就去上吧。”

就这样,我又成了一名初中学生了。

初中学校离我家有15里之多,母亲每星期都会扛着几十斤重秫秸秆、10斤面粉送到伙食店。对我的学业她还非常重视。我担心母亲为我上学太苦太累,曾产生退学,跟着戏班学戏的念头。母亲听说以后,狠狠的批评我一顿,然后眼含泪珠劝我说,我就是再苦再累,也要支持你读书上学,直到你上大学。我只好暗下决心,刻苦读书。

只要心上路,走的就会快。

到了初中,学的东西那真是丰富多样。语文、数学、政治、物理、化学、英语、音乐、体育等等,每一样我都感兴趣。课堂认真听讲,强力记忆。下课后,不仅所学内容记忆清楚,就连老师的讲课神态、语气特征都能复忆出来。

当时流行语说: 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;点灯不用油,犁地不用牛;妇女留的剪发头。这些听起来很让人向往,但谁见过啦,哪年哪月的事呀!

第一学期的后半,老师通知我们集合整队,去城南潘井村参观犁地不用牛。这下我们可高兴坏了,步行十多里也不觉累。到了潘井南地,看见一位近三十岁留着剪发头的妇女开着一辆大铁车“突,突,突”的往前跑,后边还拉着一个犁子。那犁子把地上的土忽忽地向右翻卷过去。我们这帮学生跟着跑,跟着看,跟到那头,返回来,继续跟着跑,跟着看。还在小声嘀咕: 这就是犁地不用牛?励害,励害!

休息时,那个妇女给我们做了简单介绍。我们知道了那个大铁车叫“拖拉机”。噢,不就是拖着拉着嘛!犁地不用牛,妇女留个剪发头,这些都确定实现了。那剩余的电灯电话,楼上楼下,点灯不用油,我想不久也会实现。

回到学校,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,想着,想着,就想出了一篇文章: 这不是梦。老师看后,非常满意,隨即抄写成大字报,贴在学校房墙上,招来许多学生观看。

一位年龄较大的老师李本元,家是贾寨的。他会豫剧,特别是乐器方面,拉弦子,锣鼓家伙都会。他抽我们七八个学生,在课余时间教我们唱豫剧,学打锣鼓家伙。有陈德运掌鼓板,我打大锣,徐德先大钹,王来义梆子,李老师拉弦子。女生刘玉真演许仙,女生××玲演白娘子,我们排成了“白蛇传”,“打渔杀家”等戏剧。在二年级时的春节,老师领我们到县城东的刘集区、张集区、稍岗区演出。

不仅学到了豫剧知识、技能,稍岗的王来义,赵新寨的徐德先、陈德运,我们四个还成了好朋友。直到现在,王来义居郑州,徐德先居虞城,还不断电话联系。

1954年7月,三年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商丘地区第一高中。这是我们初中毕业时的好友合影。

图片

1958年7月,我高中毕业又顺利考上了河南大学(那时叫开封师范学院)。

艰苦奋斗,刻苦学习,四年的大学本科生活于1962年7月结束。

当年7月,我被顺利地分配到我的母校商丘地区第一高级中学,担任语文教学工作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。开始吃公家粮,拿公家钱。

我由一个几近乞丐的农村苦娃,一跃而成了“人中龙凤”,成了“朱紫贵人”。这完全是母亲吃苦耐劳,力助我读书的结果。我也没有让母亲失望,终于很好地实现了她一生的愿望。

          ㈣ 初相会

在初中阶段,我还有一件喜事,就是同我的终身伴侣第一次相见。

说到这里,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时候定娃娃亲的情景。

大约六岁时,我正是一个无忧虑,喜玩耍的娃娃。然而,这一年却有一件稀奇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。

一天,母亲告诉我: 今天不要到处乱玩啦,一会儿跟我到集上有事要办。我心想,有事你大人去办,要我去干嘛。想也白搭,母亲拿一件绿色的棉袄让我穿上。就我这个六岁的低个子,穿上它,简直就是坐在那里的绿色大蛤蟆。

一会儿工夫,到了集上。这里说的“集”,就是我们庄上的一条小街供村民们交易的场所。天已过午,还剩几处零散的商家在招揽着生意。这时,只见母亲过去同一男一女交谈什么。他们说着,那一男一女还不停地看我。不由的心中发毛,心想,你们想干嘛?停了一会儿,那女的走近我问: 你多大啦?我躲到母亲身边,拽住母亲的手对她说: 六岁啦。那女的又问: 上学了吗?我看了看她,说: 快啦。

他们和母亲到一边说了几句,就离开走了。走时还不停的回头看我。母亲回过头笑嘻嘻地对我说: 儿啊,他们相中你啦。相中我啦?相中我什么啦?怪不得问我上学了沒有,一定是相中我做学生了。……

1953年,当我十六岁时,双方家长商议,让我们二人见见面,好把关系确定下来。

暑假期间,我们在县城她姐家相见啦。我坐在屋子外间等着,她从里间慢慢走出来。

我心头猛一紧张,静下来后,我看到了一张我从来没有这么喜欢的面孔。

图片

有一种相遇叫相知,只看了一眼,便憧憬了与你一生的时光。

她看看我,我看看她,然后各自低眉不说话。我让她也坐下,但都不说话。只是互相瞅瞅,各人无目的玩着手里的东西。大约一个小时后,我俩去帮助人家干了一样活儿,磨面。在磨房,当只有我俩的时候,渐渐的,话语就多了起来。后来在院子里,她还温柔、细心地给我缝了我衣服上掉下的扣子。

第二天,我俩一起去街上走走。在县城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照片。

图片

我的几位好友知道后,都为我高兴,并诚挚的祝福我们。

在茫茫人海中相逢,那是我们前世的缘分,今生的宿命。

1955年农历腊月26日,我们结婚啦。从此携手相伴到老。

  以下是我们不同时期的纪念照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一辈子真的很短,而我们在相遇的路程上已经走了很久,很久。

​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写于2024.4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意昂体育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